专题研究

首页 > 专题研究

乡村振兴规划专题研究

时间:2019-04-12 13:33  来源:勇先创景  作者:旅游规划中心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一)提出背景

       1、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养了世界上70%的猪,有世界上最多的大棚,但却称不上农业强国,在农业产业质量、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近几年最大的政治任务,而农村问题是全面小康道路上的一大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农村地区全部实现脱贫,达成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3、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农村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依然很大。

(二)提出意义

       1、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均衡,农业基础差、农村底子薄、农民竞争力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扶持力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目标。

       2、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即使城镇化率达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仍将有两亿多的农民。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相比,农村虽也在不断发展,但从农村医疗、教育、文化、养老等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以及城乡居民不断加大收入差距来看,农业农村现代化仍是一大短板,城乡之间的发展仍不平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让农民能够得到稳定的就业和收入,可以享受到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可靠的社会保障以及丰富的文化活动,不断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

       3、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路径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支持与保障,但是却也造成了现在很多农村存在的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城市发展起来了,但是农村却还存在着贫困、农业发展单一等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帮助农村地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让农业实现升级转型,让农村实现生态宜居,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乡村振兴政策沿革

政策 时间 主要内容
十九大报告 2017年10月18日 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年2月4日 分三个阶段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2018年9月26日 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四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年9月29日 公共财政将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落实涉农税费减免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在法定债务限额内发行一般债券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领域的公益性项目。
《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 2018年9月30日 将重点加强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技术模式集成示范、打造1000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培育一批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制度创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2019年2月19日 意见在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四部分中,均对发展乡村振兴提出了相关意见,以指引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三、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一)民生得到改善

       1、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农村道路建设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125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4731.33亿元,增长29.3%,涨幅远远超过公路建设投资平均涨幅,新改建农村公路28.97万公里。此外,全国开通客运线路的乡镇比例为99.12%,开通客运线路的建制村比例为95.85%,建制村通车率比上年提高0.48个百分点。
     (2)农村快递行业发展迅猛
       目前,国家邮政局正在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全国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92.4%。2019年,全国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目标达到95%。根据菜鸟网的数据,随着各地“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农产品上行和农村消费升级呈现双向拉动,2018年每月仅往农村运送的农资农具就近200万件。
     (3)养老保险覆盖面越来越广
       截至2018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2392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5898万人,有4900多万贫困人员直接受益;工程建设领域在建、新开工建设项目参保率均在99%以上;全年失业保险基金共向40.2万名失业农民工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18.2亿元。共有3520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55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1075万人次。全年资助497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3825万人次。

       2、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2018年取得良好开端,农村“厕所革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畜禽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等一系列工作卓有成效。财政部到2018年底,已累计安排资金215亿元支持建设美丽乡村8万多个。同时重点支持休闲旅游、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特色产业等方面提升乡村功能,引导各地探索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

(二)产业飞速发展

       1、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订单农业、休闲农业以及各类产业园不断发展。据统计,2018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37万亿元,同比增长30.4%,带动2800万农民就业;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305亿元,同比增长33.8%;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新增238个国家级贫困县,覆盖率达88.6%。2018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全国已建成各类乡村产业园1万多个,聚集了大量优势企业和品牌;8.7万家龙头企业通过建设小产业集群,带动1亿多小农户就业增收。

       2、农民合作社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截至2018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217.3万家,是2012年的3.15倍。农民合作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实有入社农户超过1亿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9.1%。农民合作社的良好发展态势有效降低了小农户的生产交易成本,带动农民走向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方向,有效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提升农业增效潜力、增强农户和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3、农产品品牌化促进农业发展

       自国家乡村振兴规划发表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以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累计核准注册农产品商标285.13万件,已注册地理标志商标达3906 件,是2007年年底的12.9倍,其中,水果数量最多,占21%,其次为蔬菜,占 17%。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对乡村农产品销售、加工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乡村地区的产业升级与转型。

(三)农村日渐富强

       1、农村居民收入不断上升

       近年来,农村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不断上升,自2010年起人均收入增长率连续九年超过城镇地区,2018年末,我国农村人均收入达到14617元,但乡村地区人均收入基数小,城乡居民收入还在不断扩大。
2008-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析

       2、脱贫攻坚效果显著

       数据显示,2018年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8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1元,实际增长8.3%。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贫困人口数量正在不断减少。

       3、人才涌入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达到1500万人,占农村实用人才的75%;全国农业科研人才队伍总体规模达62.7万人。《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万人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职业农民占比达到35%;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认定数量分别10万家和1万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展开,将会有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参与到农村建设中,农业、农村也必将得到更好发展。

四、乡村振兴的五大方式

       结合目前乡村振兴发展情况将乡村振兴方式分为五种,即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

(一)产业振兴

       利用乡村原本的产业,对其加以整合提升,使其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模式,并不断延伸产业链,与二三产业融合,或是直接发展新产业,如光伏等,带动乡村振兴。如泸州利用其四川省五大优势蔬菜产区之一的产业优势,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培育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并为其农产品注册品牌,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二)文化振兴

       对乡村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借助其优质的民俗、历史等文化资源,实行文化振兴,开发乡村旅游、文旅小镇等项目,实现乡村振兴。如袁家村利用当地特色的关中文化、美食文化,将自己打造成为我国境内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胜地之一,荣获“中国十大美丽乡村”的称号,并被誉为“关中第一村”,可以称得上是我国乡村旅游现象级的“网红”。

(三)生态振兴

       对乡村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风环境等进行整治,推进“厕所革命”、民风建设等项目建设,提升乡村的硬环境与软环境,通过提升乡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振兴。如安吉县高家堂村以“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为核心,在保障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资源优势,开发乡村旅游,实现了从生态到经济的转变。

(四)人才振兴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地区通过培育新兴职业农民,引入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等方式为乡村注入新动力,实现乡村振兴。如山东寿光、滕州等地,越来越多的外出求学、打工、创业的年轻人,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回到农村,成为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五)组织振兴

       每一个乡村振兴都离不开组织的振兴,而组织的振兴来源于一个个的农村基层组织,这些农村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是乡村振兴的“领头羊”,是达成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如成都竹艺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探索出了以支部为核心、新村管委会和创新社区发展促进会为补充的“一核两会”治理模式,坚持组织重塑,丰富农村党组织形态,成立由原住民、新村民、商家联盟等组成的新村党支部,实施制度化、市场化、多元化、标准化为导向的“四化共治”,阐释了乡村组织振兴的新形态,推动了竹艺村的乡村振兴发展。

五、乡村振兴规划策略

(一)定位要准

       实施乡村振兴规划,最先做的就是要对乡村进行定位。一个好的定位是乡村振兴规划的一个良好开端,有助于乡村振兴项目的建设以及后续的运营推广等工作。
       在做一个村落规划时,第一步就是需要根据产业、资源、市场、发展现状等系统分析,然后进行精准定位。定位包括:主题定位、形象定位、市场定位、目标定位。规划一个项目最难就是破题了,下面就勇先创景总结的破题五招来介绍。
       1、狠招——抢先定位法
       都知道打仗时要抢占高地,而定位也需要抢占资源、产业、文化、产品等高地。也就是在这些资源、产业、文化、产品等不成熟、等级尚不明确、衡量标准或依据很模糊、不易明确的前题下,先发制人、抢先定位。夏家勇院长在做湖南大围山时,就抢占了浏阳河的源头文化这个高地,将大围山的形象定位为:“浏阳河源· 养生天境”。
       2、巧招——比附定位法
      也称“借光法”。适用于项目地知名度不高,但和知名度、美誉度都很高的相似的旅游地有某种联系。那么为了快速传播,让旅游者了解,可使用此法。如勇先创景在给日照花仙子命名时,就根据日照属于山东仙境海岸,花仙子所属村落又以种植花卉起家。所以定位顺序是:仙文化+花文化=花仙子。
       3、奇招——反弹琵琶定位法
      不是按照正常的逻辑思维来定位,而是用逆向思维方法来定位,为的是与参照对象形成极端对比。因为极端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处在中间的或平常的事物不容易引起注意。当形象的这一头已经被人占据了,而如果能站在另一头,就可以与参照对象构成强烈的对比。如在做河北驾游村项目时,因当地资源在太行山中,无论是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现有产业等角度来说都乏善可陈,但驾游村包含了太行工艺的大部分,因此放大平凡的太行工艺,在中国这个层面提出“太行工艺之乡”,起到了以小博大的效果。
       4、妙招——差异定位法
       是在公众心中已有的形象类别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建立一个新的形象类型,先占领该类型的有利位置。区域内的很多乡村,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突出自身特色,显示差异,打造不同。如勇先创景在做国家级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示范点——十里画廊时,就在山水观光文明于天下的阳朔,提出“六族养生”的新概念,用文化+养生突出特色,用差异化的养生休闲留住游客。
       5、绝招——独立定位法
       独立定位法是以唯我独有、不可再生或复制的旅游资源来确立自身地位的定位方法。利用独特的旅游资源,不必排序,不问类别,可以自立门户,即使如实描绘旅游地形象,也不难显示自己的特色和魅力,例如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临城时,勇先创景根据当地独具特色的薄皮核桃产业,提出打造“薄皮核桃之都”的品牌定位,使其成功申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二)产业要稳

       乡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都要面临产业整合、转型升级等问题,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时,应当以原有产业为基础,充分分析乡村现有产业的发展情况、产业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然后决定是对原有产业进行升级改造还是引入新产业,但是无论是原有产业的升级改造还是新产业的引入都应该因地制宜扎稳产业项目建设这一“定海神针”,项目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
       1、乡村振兴逻辑关系图
       2、乡村振兴产业七种兵器
     (1)旅游产业+旅游村落
      须满足以下条件:有优势旅游资源;或在核心城市休闲外溢区内;或有优势景区可依托。
     (2)特色农产业+加工业+旅游
      形成独特的农业种植或养殖产业,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延伸,横向延伸加工业,纵向延伸旅游产业。
     (3)特色天然资源+旅游度假养生
      这里的特色天然资源指的是避暑、避霾、避寒资源,和森林、海滩、温泉、中草药等资源。
     (4)特色历史人文+传统工艺+旅游
      所谓特色历史人文指的是独具区域特色的民俗、风情、建筑风貌、景观风貌等。
     (5)特色加工制造+旅游
      由特色加工业引起的产业集聚,并加上旅游引导,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
     (6)特色服务业+旅游
      本村落居民从事趋同的行业,或者历史形成的服务业等。
     (7)无中生有+旅游
      这里的无中生指的是透彻研究市场后,根据本地实际发展的旅游核心产品或核心产业。

(三)文化要魂

       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着乡村振兴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同时,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从最初的1.0观光型到现阶段所热捧的3.0度假型产品,伴随着大众对旅游的文化内涵个性化的需求以及国际旅游巨头入驻中国的挑战,有个性、稀缺的旅游产品正在超越同质化、流水线的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业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意味着未来乡村旅游产品间的竞争,将不再是价格战而是品牌战,“人性化”、“人格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将在旅游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人性化”、“人格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无不有着独特的文化IP。
       1、聚焦IP
       乡村旅游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类,有些资源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资源则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的深处,需要探索、反复求取、钻研、创造性地挖掘和转化,并锁定现实市场与潜在市场目标客群,思考和梳理出项目地的业务和产品,并做出取舍,不再是仅仅寻找一个传播概念,而是找到共通的情感及文化认同感,通过一种普遍的认知感觉,抵达、构建出隐藏在资源里的灵魂、个性、精神,聚焦出最具有发展潜力、最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IP,形成IP引爆源。
       2、塑造IP
       在有旅游的村落,塑造IP就是建筑、景观、田园、旅游项目等上面加上核心文化的符号、标签,使其变得生动、有个性。而对于纯产业发展的乡村,则可用文化包装村落布局、建筑、景观、田园等。使得美丽乡村“一村一品”,而不是“千村一面”。 
       3、延伸IP
      “旅游+”战略的提出有助于推进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供给,形成综合新动能,旅游+第一产业带动乡村扶贫,旅游+第二产业引领乡村加工业转型,旅游+第三产业点亮创意升级;整合旅游资源,以旅游产品IP为核心,实现旅游产品融合,促进旅游新业态形成;推动旅游产业加速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拓展旅游产业面,延伸旅游产品IP产业链,提升旅游产品IP价值链!
       4、运营IP
       IP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客流,是自带流量的,内容包括常规的主题定位、产业植入、项目体系、旅游形象、宣传口号等,范围较广、维度多,而且是互根互生、互证互化的,彼此交流、四通八达的。要想成为周边或省内外居民常来常往的第二生活、休闲、娱乐、度假等空间,就要对IP产品进行精细化运营,提升IP价值,拉近与游客之间的情感纽带距离,传播、构建文化认同感,让消费游客与品牌之间产生“黏性”,让IP持续爆发、生成、演化其价值。

(四)生态要狠

       生态环境在乡村振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态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是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普遍性问题,要树立起环保意识、资源意识,生存意识。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乡村生态治理发展模式,并采取切实举措,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办、生态环境保护办,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类治理和逐步改善,各地可根据地理、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从农业农村、发改、住建等部门抽调人员,实现专人专职负责,可以先着力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和村容村貌等重点领域,再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造等,最终达到生态振兴。政府部门除出台“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政策外,还可派专业人员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的开展,解决乡镇村缺乏整治、保护人才的实际困难,要防止盲目治理和治理设施不适用等情况出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减轻村集体经济负担,强化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共同治理环境、珍惜环境的良好氛围;发挥乡贤的作用,鼓励乡贤出谋献策,参与到农村人居等环境整治过程中来。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等环境改善互促互进。
  

(五)人才要引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部分,乡村要想实现振兴,只依靠本土的农民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引进外部的人才,让人才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住。在服务保障上,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一对一”服务,提供住房保障,突出一线选人用人导向,提高乡土人才政治待遇等。
       构建“政府主导+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每年公费培养农技特岗人员,重点打造一支以产业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生产能手、乡村旅游人才、电商发展人才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人才队伍。
       通过开辟考录招聘绿色通道,加大大学毕业生定向输送力度,建设一支规划、旅游、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具有专业技能或专业素养的农村专业人才队伍,设立人才专项事业编制。
       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探索制定“乡村工匠”评价办法,建立“乡村工匠”认定发证制度,建设一支传承发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乡土文化能人、新乡贤、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等乡土文化人才队伍。
       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除享受农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补助外,每年设立定额人才发展基金鼓励,给予一次性定额奖励。
       探索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等,建设一支乡镇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社区)“两委”班子等为主体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

(六)理念要新

       应该以全新的思维进行乡村振兴规划,不仅仅是打造美丽乡村,也不仅仅是发展乡村旅游,而是要将三农问题放在首位,紧跟国家政策,挖掘新创意、开发新主题、结合新技术,以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振兴。创新转型理念,在保留乡村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出新招、出奇招,将乡村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型,打造旅游、民俗、文化、生态、体育等精品项目,做到精致、精美、精炼;创新共享理念,借鉴其他地区产业融合经验,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加大农业与文化、旅游、工业等产业的融合,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创新发展理念,解决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中的短板,实现乡村的协调、有序发展,实现农业的升级、农村的进步、农民的发展。

六、总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找准乡村定位、确保产业发展、挖掘核心文化、狠抓生态治理、加强人才吸引、创新发展理念,通过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等方式推动乡村振兴,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乡村环境、解决农民就业增收问题,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村新格局。

分享到:
下一篇:美食街那些事
上一篇:文化旅游专题研究
勇先创景
勇先创景
勇先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