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首页 > 专题研究

旅游扶贫专项研究

时间:2018-11-26 16:21  来源:勇先创景  作者:乡村旅游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现实背景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中国由于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和中、西部经济技术水平有很大差别,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因为条件恶劣、交通闭塞以及信息不通畅等原因,很多仍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中。在建国初期,政府就在采取措施摆脱贫困地区的风貌,使其走上脱贫的道路。随着扶贫工作的展开,容易脱贫的人口已经脱贫,尚未脱贫的人口由于致贫原因复杂化等原因使得扶贫难度加大,成为了扶贫工作的“硬骨头”; 2013年,国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从产业、教育、转移就业等方面实施精准扶贫。旅游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计划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是精准扶贫的新引擎,旅游业从业门槛低,收益可观,既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求”,又符合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政策背景

时间 政策 主要内容
2015年1月 《关于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2015年8月 《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   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力度。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
2015年9月  《农业部等11部门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 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闲置宅基地整理结余的建设用地可用于休闲农业。鼓励利用“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发展休闲农业,对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其建设用地指标给予倾斜。 
2015年12月 《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  积极保障旅游业发展用地供应,加大旅游扶贫用地保障;明确旅游新业态用地政策;加强旅游业用地服务监管。
2016年 国务院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强化规划引导,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 
2016年3月  《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  积极支持能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有效对接特色农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园区的金融需求,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2016年9月  《乡村旅游扶贫八大行动方案》 确定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五大任务、提出了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八大行动。
2016年12月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则》 在产业发展脱贫的规划中,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
2017年2月 国务院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2017年5月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领域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 将农业田园综合体作为聚焦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的田园综合体,推进农业领域PPP工作。
2017年5月 《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 旨在促进引导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7年6月 《关于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通知》 支持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增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力。
2018年2月 国务院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
2018年6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
2018年10月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 实施 “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行动计划,在 “十三五”文化旅游提升工程中增补一批旅游基建投资项目,专项用于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概念

       旅游扶贫即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

三、作用

(一)增强扶贫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扶贫是一项长期工程,不仅从金钱、物质等方面对贫困地区予以帮助,还从带动地区产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就业的“造血”扶贫方式上,“授人以渔”,让贫困地区在脱贫之后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对其独特资源、文化等的保护,也有利于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贫困地区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旅游扶贫能够加大贫困地区开放力度,使很多贫困地区由闭塞的小山村转变成为著名的景区,当地居民抓住机遇,参与到旅游创业、服务中来,不仅使地区环境、产业等方面渐渐开放,贫困地区居民的思想也在旅游扶贫过程中渐渐转变。

(三)有利于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助力经济发展

       旅游产业在开发过程中因为其强大的联动效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贫困地区产业转型,使贫困地区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此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康养产业、手工业等的融合发展也将为旅游产业注入新活力,促使旅游扶贫得到更好发展,使贫困地区尽快实现脱贫目标。

(四)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贫困地区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必定会创造众多就业岗位,贫困户可以经过培训,参与到旅游服务的各个岗位中去,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旅游开发也会催生诸如民宿、餐饮、手工业等发展,让部分劳动力可以进行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五)有利于改善民居环境和社会风貌

       贫困地区多位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居民生活环境较差,而旅游扶贫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对周围基础设施及环境进行整治,所以旅游扶贫的开展相比较其他扶贫方式更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此外,由于旅游属于服务性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在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时对贫困人口的培训等工作以及外来游客对当地文化的影响都将有利于贫困地区的社会风貌以及民风建设。

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应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急于求成,一味模仿其他地区

       政策的关注和一些地区急于摆脱贫困状态的原因,导致一些地区为了加速旅游扶贫工作而去选择直接模仿其他成功的地区,修建一些与当地的自然景观不相和谐的建筑,导致了旅游项目的质量差、缺少内涵等现象的发生,破坏了环境,也使得当地的资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或是为了提高地区收益,不顾环境、设施等的承载力,盲目提高客流量,使得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不考虑资源现状,一味进行旅游开发

       旅游扶贫的重要一点就是当地有适合进行旅游开发的资源,而很多地区看好了开展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不考虑当地的旅游资源适不适合进行旅游开发,只一味修建旅游项目,开发的旅游既不符合地区现状,旅游文化内涵又单薄,最终只能惨淡收场。

3、产品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产品内涵、特色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旅游产品缺少内涵、没有特色使得其缺乏核心竞争力,从而缺乏游客吸引力,是目前旅游扶贫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

4、过度追求短期经济,造成“临时性脱贫”

       很多地区只是临时性的将资源集中在某一贫困地区,在当地实现脱贫之后又将资源投入到另一个贫困地区,如此往复,不仅使这些地区只达成了临时性脱贫,而后又返贫,还浪费了物质、人员等资源;或者,为了尽快获得收益,实现资金回收,只是在贫困地区兴建各类受欢迎的旅游娱乐设施,虽然从短期来说有利可图,但并不利与长期发展,最终导致贫困地区只是临时性脱贫。

5、利益相关者利益失衡

       在旅游扶贫过程中,贫困人口、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利益失衡。

6、基础配套差,难以吸引游客

       旅游开发除了要有可以游玩的项目,还要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而有的旅游扶贫仅仅只是注重对旅游项目的开发,配套服务设施简陋,难以吸引游客。

7、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专业人才的匮乏一直是旅游扶贫面临的一大问题,虽然有政策鼓励相关经营管理人才参与到旅游扶贫中去,但并不能解决所有贫困地区的问题,且旅游业是服务型行业,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因此更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加入到旅游扶贫的开发建设中。

8、贫困户脱贫意愿不强烈,缺乏积极性

       有一部分贫困户在扶贫过程中自主脱贫的意愿并不强烈,在近些年国家的经济支持下,他们不需要付出劳动就能满足生活需求,因此在进行旅游扶贫时,他们的意愿并不强烈,参与旅游脱贫的积极性也不足。

(二)应对措施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对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之前,先对贫困村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旅游产业发展,从而达到规避风险、合理布局的目的,使贫困地区能够长久的保持活力,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对贫困地区进行旅游扶贫时,必然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但与此同时,更应该注重旅游开发的环境效益,贫困地区本身因为较为偏远等原因,历史、文化、生态等资源保存较好,具有更高的价值,所以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减小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此外,在旅游高峰期时,应当注意控制游客人数不能超过当地的环境容量,从而保证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融入创意和文化,打造核心吸引力

       在对贫困地区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应当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打造出属于当地独一无二的旅游产品,形成旅游品牌,创造贫困地区的核心吸引力,从而引爆市场,吸引更多游客。

4、从长远角度发展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虽然在短期内需要付出较多资源、资金,但开展旅游业是一项“一本万利”的产业,在后期仅需要投入人力和少量财力进行维修和创新,就能长久的获得巨大收益,因此,旅游扶贫,不仅注重短期收益,更要注重长远利益。

5、成立旅游合作社协调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

       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旅游合作社,用以协调处理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使其相互合作,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达到共赢的目的。

6、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贫困地区的可进入性和地区环境,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感受到舒适、安全。

7、引进专业管理人才

       在进行旅游扶贫过程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贫困地区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与专业的管理团队合作,让其对当地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整体素质。同时,还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让其输送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以此加强贫困地区人才建设。

8、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通过对贫困户进行集中教育等措施解放思想,让他们意识到靠别人和靠自己的差距,看到脱贫所带来的好处,增强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展模式

(一)景区带动型

       主要是利用周边优势景区带动贫困地区发展。贫困地区借助周边已经发展成熟、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景区,与其联合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地区脱贫。
       案例分析:河北省涞水县
       1、简介:涞水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东麓北端,总面积为1661.61平方公里,辖7镇8乡。县内有野山坡景区、世界地质公园等著名景区,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较差,2011年涞水县被国家确定为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也是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9个重点县之一。经过几年的旅游扶贫发展,效果显著。
 
       2、致贫原因: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差,产业结构层次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等是涞水县致贫的主要原因。
       3、扶贫措施:分类规划,把每个贫困村都列到景区旅游线上;贫困户用农宅等入股,成立旅游扶贫股份合作社。
       4、发展方式:涞水县实施“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的发展模式,通过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将贫困群众组织起来,将贫困村划入知名景区的游线上,带动贫困村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5、主要旅游产品:民宿、家庭旅馆、农家院等。
       6、经验借鉴:在发展旅游产业之前做好旅游资源整合规划,然后进行开发;借助区域内著名景区的影响力进行联动开发;对地区环境进行美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贫困地区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市场影响力;制定旅游服务标准,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二)特色村寨型

       一般存在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利用当地特色的民居建筑、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开展特色民俗旅游,以此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和质量,增加群众收入,达到脱贫的目标。
       案例分析:琼中什寒村
       1、简介:什寒村隶属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地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红毛镇西北方向。处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和鹦哥岭之间的高山盆地中,森林茂密,溪流缠绕,有着“天上什寒”的美誉,黎族苗族人民共居,民族融合程度十分高。这里曾经是琼中最偏远、贫困的村庄之一,如今,什寒正从贫困山村向着原生态休闲旅游村方向转变。
 
       2、致贫原因:为了保护原始森林资源,封山育林使得村子原本致富的养牛产业走向衰败,村庄陷入贫困。
       3、扶贫措施:推销传统特色,特色民俗、民言、民歌等;展示黎苗风情民居特色;改装特色黎苗服饰;打造游客驿站;打造娱乐项目。
       4、发展方式:以当地特色民族文化为核心,通过景观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游客,打造具有特色民俗风情的村寨。
       5、主要旅游项目:客栈、民宿、露营地、拓展基地、滑翔伞、滑草、冷泉等产品。
       6、经验借鉴:充分挖掘村庄的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民居风格、生态特色,以民族风情为核心,发展旅游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接待水平;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打造适应旅游业发展,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

(三)休闲农业型

       挖掘贫困地区的农业资源潜力,通过对田园景观、农业产业的打造,发展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案例分析:罗山县朱堂乡天桥村
       1、简介:天桥村隶属罗山县朱堂乡,这里的山顶上有块巨石似桥,风吹雨打巍然不动,村以此得名。天桥村水资源丰富,这里13个自然村里有16条小河流,汇至洗脂河。天桥村是朱堂乡唯一省级贫困村,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9%,贫困发生率较高。
 
       2、致贫原因:基础设施较差、道路不通、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主要致贫原因。
       3、扶贫措施:坚持规划引领发展,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对地质灾害进行提前预防;进行朱堂乡荷仙谷风景区建设,利用茶叶、板栗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业产业,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桥修路,方便村民和游客出行。
       4、发展方式: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发展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打造休闲农业旅游区,多渠道、多层次实现脱贫。
       5、主要旅游项目:洗脂河旅游骑行道、环老寨山登山步道、天桥村禅茶小镇等。
       6、经验借鉴:发挥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产业优势,合理规划布局,发展休闲农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贫困地区的可进入性。

(四)农特产品型

       将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作为贫困地区的核心吸引力发展旅游产业,利用互联网等技术进行推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贫困地区实现脱贫目标。
       案例分析:尔塔拉自治州温泉县
       1、简介:温泉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自治州,位于自治区西北部,博尔塔拉河上游河谷地带,天山西段北麓、准噶尔盆地西缘,这里生活着蒙、汉、哈、维等19个民族人民。
 
       2、致贫原因:下岗、因病、因灾等为主要致贫原因。
       3、扶贫措施: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准扶贫;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下岗职工、困难职工从事绿色种植、黑小麦加工、产品销售等工作;将农特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实现农旅融合,延长产业链。
       4、发展方式:以特有农产品为抓手,以合作社为主要形式,采用“劳模引领+精准扶贫”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发展旅游扶贫。
       5、主要产品:食用菌、香紫苏、糯玉米、杂粮杂豆和“三瓜”等。
       6、经验借鉴: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打造农产品品牌。并将主打品牌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从而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收益,实现脱贫。

(五)运动娱乐型

       依托贫困地区的独特地形、气候等旅游资源,开展山地运动、滑草、冰雪运动等娱乐体育活动,在贫困地区发展“体育+旅游+扶贫”的脱贫发展道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
       案例分析:贵州六盘水市梅花山
       1、简介:六盘水,别称“中国凉都”,位于贵州西部,市名来自最初下辖的六枝、盘县和水城三个特区的头一个字组成,是“三线建设”诞生的一座工业城市。六盘水市梅花山原来是无法通路的不毛之地,山里住着回族和彝族的农民,村落贫困,一到冬天就大雪封山,如今通过开展体育旅游扶贫,当地环境已经得到显著提升。
       2、致贫原因:交通闭塞、劳动力流失是当地致贫的主要原因。
       3、扶贫措施: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修建众多旅游项目;改善当地居民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纳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产业中来,提供其就业岗位;成立合作社,采用“特惠贷”的方式为贫困人口提供资金,让他们入股旅游项目。
       4、发展方式:以体育旅游为核心,盘活农村剩余资源和闲置资源,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和参与入股的方式带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5、主要旅游产品:滑雪场、度假公园等。
       6、经验借鉴:依托良好的运动娱乐资源,重点打造体育旅游,并整合多方资源,开发滑雪场等运动、娱乐项目,通过举办冰雪节等节庆活动加强宣传,提升地区知名度,从而实现脱贫。

(六)度假康养型

       依托贫困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或是中草药历史文化、种植文化等优势资源,通过度假民宿、特色养生等产品的打造,发展度假康养型旅游扶贫,促进产业融合,最终实现脱贫目标。
       案例分析:邵武市城郊镇朱山村
       1、简介:朱山村位于邵武市南部,北有一条同青溪,南与大竹镇接壤,东与高峰农场交界,西与香蒲村相邻。早年以朱姓群居较多且背枕山峰而得名。朱山村地势南高北低,四面临山,属闽北山地气候。 
       2、致贫原因:因病、因学等是致贫的主要原因。
       3、扶贫措施: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党员与贫困户一对三帮扶,解决贫困户的生产、销售等方面的问题;企业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分享固定分红;高校加盟助推科技发展,提升当地中草药种植的科技含量。
       4、发展方式:延伸中草药种植产业链,以养生旅游为带动,实行“景区+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发展方式,提供“保姆式”的服务鼓励贫困户参与到养生旅游中,进行中草药种植,实现脱贫致富。
       5、主要旅游产品:药博园、景观步道、亲子中草药学习活动、中草药标本参观、药用植物观光等。
       6、经验借鉴: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开展中草药种植、养生旅游;与高校合作提升当地的中草药种植技术水平;吸纳贫困户参与到中草药种植中来,参与养生旅游,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当地养生旅游影响力。

六、扶贫对策:“四个意识”决胜旅游扶贫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阶段,如何更好地发挥旅游产业扶贫这个新业态,勇先创景经过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旅游扶贫路径——“四个意识”,能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难、农产品销售难和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切实实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真致富。
       四个意识即政智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政智意识:智力分析政策导向,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在政策导向下,对贫困村进行基础分析,找出致贫原因及脱贫关键制约因素,为明确开发方向,精准扶贫等提供依据。
       大局意识:科学布局村域功能,联动周边;
       核心意识:蕴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看齐意识:配套设施,保障措施。

勇先创景经典案例

(一)天祝藏族自治县朵什镇石沟村

1、政智意识

      (1)简介
       石沟村位于朵什镇以北,东邻西大滩镇,南靠毛毛山,西邻安远镇,北与古浪县相接。现有朵什寺历史文化悠久,寺院建筑宏伟,是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安多华锐藏族)历史上格鲁派14寺院之一。曹西公路穿境而过,对外交通十分便利;截止2017年底建成村组道路网5.8公里,建设乡村停靠点1个。

      (2)致贫原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传统农业根深蒂固、农村青壮劳力短缺等是致贫的主要原因。

      (3)扶贫措施:通过产业培育、就业扶贫、技能培训、贫困户精准指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

2、大局意识

      (1)总体定位:以特色农业为基础,藏族文化为特色的沟域经济发展示范谷。
      (2)规划思路:
       1)旅游扶贫创新发展模式:民宿+文创+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山村模式——就地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特色村寨,打造沟域经济发展示范谷,实现乡村振兴。
       2)旅游扶贫创新经营模式: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带动、农户参与;“互联网+旅游+扶贫”;“1+2+3”发展模式,构建旅游扶贫产业链。
       3)发展主导方向与路径: 
       依托朵什寺发展:“宗教祈福”、 “庙宇观光”、“佛教修学”、“佛事节庆”,在深挖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可以开发“禅悟旅游”;
       依托溪谷发展:“生态观光”、“避暑休闲”;
       依托特色农业发展:“休闲农业”;
       依托中草药、泉水及朵什寺文化发展:“文化养生度假”。
       4)空间组织:一心一带二区,游客中心——“开心”意向、沟域风光景观休闲带——“沐心”主题、葡萄沟产业休闲区——“乐心”主题、朵什寺养心区——“养心”主题。
       从空间到主题落地:“开心”+“沐心”+“乐心”+“养心”=沟域经济发展示范谷。
 
功能分区图
 
总平面图
 
 
标志性大门
       5)联动周边
       天祝县旅游呈点发展,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旅游环线,没有形成发展合力,更没有形成面。而朵什镇石沟村位于县域中部旅游节点位置,整合石沟村与抓喜秀龙草原风情旅游区、西大滩镇上泉村、安远镇极乐村,形成县域中部旅游大开发的大格局,整体打通天祝县旅游路线,形成联动的旅游热线,从而将整个天祝县的主要旅游景区联动起来,形成天祝县全域旅游整体开发的大景区,将仅观光少休闲的旅游,向纵深发展,有效对接当前旅游发展趋势,形成休闲体验旅游的整体开发。
3、核心意识
       打造贫困村核心吸引力:休闲农业+禅悟旅游+风水藏乡。

4、看齐意识

       依托特色农业、朵什寺、溪谷、森林生态、山地地貌等特色旅游资源发展宗教旅游、休闲农业、避暑休闲、养生度假。将旅游扶贫任务细分到人,将旅游扶贫策略细分到户,统筹各类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保障,完整、细致的实施“真扶贫、扶真贫”。

(二)天祝藏族自治县安远镇极乐村

1、政智意识

      (1)简介

       极乐村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安远镇,辖李庄、极乐2个村民小组。北靠雷公山,南邻G30高速,距镇政府3公里,地处安远盆地北部。

      (2)致贫原因

       主要有因病致贫,因缺乏劳动力致贫,因家庭子女上学致贫,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致贫。

      (3)扶贫措施

       1)着力推广“景区带动、能人带户”模式,用旅游的发展集聚人气、财气,从而引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每个能人带动不少于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旅游服务、招工、订单采购农产品、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成立互助社等方式帮扶脱贫。
       2)组织和引导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创意研发、产品开发、宣传推广,推动乡村旅游实现转型提升、创新发展,将昔日的荒岗薄地变成富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2、大局意识

      (1)总体定位:以藜麦、中草药、白牦牛等特色种养殖为基础,打造河西走廊上,藏传佛教文化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
      (2)规划思路
       1)旅游扶贫创新发展模式:文化IP+农业+互联网+休闲社区。
       2)旅游扶贫创新经营模式:产村一体化+整村推进运营。
       3)发展主导方向与路径:以特色种养殖为基础,养生产业、休闲产业、创意文化产业、加工产业和综合服务产业为补充,以旅游为引导的生态山村型民俗旅游接待村。
       4)空间组织:
       整个极乐村按照高度可分为山上——以极乐寺为代表;山中——以山谷、海拔较高的山沟、小山头为代表;山下——以极乐村和李庄为代表的村落。在藏传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把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基于“三界”思想,打造藏传佛教的禅意整体景观。山上而下依次排列的是极乐寺、山中、山下。极乐村形成“一心五区”的空间结构。一心即游客中心;四区即养生驿站度假区、新村产业休闲区、生态运动休闲区、藏传佛教养心区、生态涵养区。
功能分区图
 
总平面图
 
等心大门
 
游客中心
       5)联动周边
       从旅游产品看,极乐村属于天祝县中部区域民俗文化与休闲农业结合区,其功能与民俗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业互补,设施完善的娱乐体验、家庭休闲、养生度假的旅游产品为极乐村提供巨大的市场潜力;从区域合作上看,安远镇可与乌鞘岭国际滑雪场、抓喜秀龙草原等景点联合,打造乡村民俗旅游集聚区,完善天祝县中部旅游服务功能体系;向北可与冰沟河森林公园联合,向南可与华藏寺、天堂寺、松山等景点进行联合,使天祝县的旅游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全域旅游发展的格局。
3、核心意识
       打造贫困村核心吸引力:山村原味+民俗风情+乡居度假。
4、看齐意识
       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及文化内涵,创新打造“农本固精、文化养气、宗教怡神”的“养心”乡村。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增加村民就业机会,精准扶贫,提高农民收入,改善村庄生活环境,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庄活力,增强其自主发展能力,配合保障措施,实现脱贫不返贫、脱贫能致富、致富能持久。

五、结语

       坚持因地制宜,以精准扶贫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旅游发展为切入点和支撑点,政智意识为贫困村的发展定纲、大局意识为贫困村的发展定调、核心意识为贫困村的发展定方向,看齐意识是贫困村发展的“秘密武器”,强化看齐意识,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贫困村的经济繁荣,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幸福村居。

分享到:
下一篇:森林康养旅游实战要诀
上一篇:体育旅游专项研究
勇先创景
勇先创景
勇先创景